西葫蘆(以及其他葫蘆科植物如南瓜、黃瓜)的單性花(雌雄同株異花)通過一系列精妙的形態差異協同作用,有效地完成授粉。這些差異構成了所謂的“雌雄花密碼”,主要服務于吸引傳粉者(主要是蜜蜂等昆蟲)并引導它們高效地傳遞花粉。以下是關鍵的形態差異及其作用:
核心形態差異
子房 (Ovary):
- 雌花: 這是最顯著、最關鍵的差異! 雌花的花瓣基部(花柄頂端)連接著一個膨大的、未受精的迷你果實雛形,這就是子房。它看起來像一個小小的西葫蘆(頂部有花瓣)。這個結構在開花前就非常明顯。
- 雄花: 完全沒有子房結構。雄花的花柄是細長的,頂端直接連著花冠(花瓣)。
花蕊 (Reproductive Organs):
- 雌花: 花中心是雌蕊 (Pistil)。雌蕊頂端是一個通常較大、分叉(多為3裂)、表面濕潤粘稠的結構,稱為柱頭 (Stigma)。柱頭負責接收和粘附花粉。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就是子房(內含胚珠)。
- 雄花: 花中心是雄蕊群 (Stamens)。通常有3-5枚雄蕊,每枚雄蕊由一根細長的花絲 (Filament) 支撐著一個肥大、充滿花粉的花藥 (Anther)。花藥顏色鮮艷(通常是亮黃色),非常顯眼。花藥開裂后會釋放出大量的花粉粒。
花的位置與朝向:
- 雌花: 由于子房較重,雌花通常位置相對較低,或者花柄更粗壯以支撐重量。柱頭的位置也相應較低。
- 雄花: 雄花通常數量更多,位置可能更高或更分散,花柄細長輕盈。花藥的位置相對較高。
花蜜與吸引力 (次要但重要):
- 雄花: 通常產生更多、更易獲取的花蜜,位于花冠基部。這對傳粉昆蟲(如蜜蜂)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是它們訪花的主要動力。
- 雌花: 也產生花蜜,但量可能相對較少,或者位置更深一些。主要依靠與雄花相似的花色和香味吸引昆蟲“順道”訪問。
這些差異如何協同完成授粉?
吸引訪花者: 鮮艷的花色和香味吸引昆蟲(主要是蜜蜂)。
雄花憑借豐富的花蜜成為昆蟲的主要“加油站”。昆蟲頻繁訪問雄花以獲取能量。
花粉獲取: 當昆蟲鉆進雄花吸食花蜜時,它的
身體(尤其是腹部、胸部和腿部絨毛)會不可避免地擦碰到高高在上、充滿花粉的花藥。花粉粒會大量粘附在昆蟲體表。
引導訪問雌花: 雌花雖然花蜜可能較少,但其與雄花相似的外觀和氣味,以及植株上同時開放的雌花,會
引導攜帶花粉的昆蟲“順訪”雌花,嘗試尋找更多花蜜。
花粉傳遞: 當昆蟲鉆進雌花尋找花蜜時,由于
雌花柱頭的位置通常相對較低且寬大、粘稠,
昆蟲身體上攜帶的花粉(尤其是身體下部)會很容易接觸到濕潤的柱頭并被粘住。
空間“錯位”設計: 雄花花藥位置高(昆蟲進入時容易蹭到身體上部/背部),雌花柱頭位置相對低(昆蟲進入時身體下部/腹部容易接觸)。這種設計
增加了攜帶在昆蟲身體不同部位的花粉接觸到柱頭的幾率,提高了授粉效率。
子房的“廣告”效應: 雌花基部明顯的子房(小瓜胎)對于人類種植者來說是一個清晰的信號,指示哪里需要授粉。雖然昆蟲可能不直接識別這個“密碼”,但子房的存在使得雌花整體結構更穩固,為昆蟲提供了著陸平臺,并且柱頭的位置設計是與子房結構相適配的。
雄花數量優勢: 通常一棵植株上雄花的數量遠多于雌花(尤其是在生長前期)。這確保了有足夠的花粉源和花蜜源吸引和維持傳粉昆蟲的活動,提高花粉被帶到雌花上的概率。
總結
西葫蘆雌雄花的形態差異——“雌雄花密碼”——是一套精妙的協同機制:
- 雄花通過高產的顯眼花藥(提供花粉)和豐富的易得花蜜(吸引昆蟲主力),成為傳粉昆蟲的“目標”。
- 雌花則通過醒目的子房(指示目標)、位置相對較低的寬大粘稠柱頭(接收花粉)以及相似的花色香味(引導訪問),巧妙地利用訪花雄花的昆蟲作為“快遞員”。
- 花藥與柱頭在空間位置上的差異(高 vs. 相對低)優化了花粉在昆蟲身體上的附著位置與其接觸雌花柱頭的位置,提高了授粉精準度。
這套機制高度依賴昆蟲傳粉者(風媒作用很小)。在昆蟲活動不足(如溫室、雨天、早春)或為了提高坐果率時,人工授粉就非常必要:摘下雄花,剝去花瓣,直接將花藥上的花粉涂抹在雌花的柱頭上即可。這本質上就是人工模擬了昆蟲利用形態差異完成授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