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暈(尤其是最常見的22°日暈)和幻日都是大氣光學現象,都與高云(主要是卷層云)中的冰晶有關,但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外觀有顯著區別。以下是對比解析:
核心共同點
光源: 太陽。
介質: 高空卷層云中的
六角形冰晶。
位置: 都出現在太陽附近(22°左右)。
成因基礎: 都源于光線在冰晶中的
折射。
核心區別點
特征
22° 日暈 (22° Halo)
幻日 (Sun Dogs / Parhelia)
基本外觀
圍繞太陽的完整或部分發光圓環,半徑約22度(伸直手臂約兩拳寬)。
太陽左右兩側(22°暈上)的明亮光斑,通常在22°暈的環上或略偏內側。
顏色
較淡,偏白色或帶微弱紅邊(內側)和藍邊(外側)。 色散相對較弱,邊緣模糊。
通常非常鮮艷! 靠近太陽側呈
紅色,向外漸變為
橙色、黃色、綠色、藍色(類似迷你彩虹)。色散明顯。
冰晶類型
六角柱狀冰晶。
六角柱狀冰晶,但
主要是扁平六角板狀冰晶。
冰晶取向
完全隨機取向。 冰晶在空中翻滾,方向雜亂無章。
冰晶需要大致水平取向。 冰晶的扁平面(底面)近似平行于地面。
關鍵光學過程
折射為主。 光線從冰晶的一個側面射入,從相隔60°或90°的另一個側面射出,發生兩次折射。最常見路徑(產生22°暈)是:光線從側面射入,從底面射出(60°棱角折射),最小偏轉角約22°。
折射 + 可能的內反射 + 特定取向。 1.
折射路徑: 光線從大致水平取向的冰晶的一個垂直側面射入,從另一個垂直側面射出(光線穿過90°棱角)。
2.
水平取向: 這種取向使得大量冰晶能將折射光集中匯聚到太陽左右兩側約22°的位置,形成亮斑。
3.
色散增強: 光線穿過較厚的冰晶(側面到側面),色散效應更顯著,導致鮮艷色彩。
4.
(有時)內反射: 在某些路徑中,光線可能在射出前在冰晶內部發生一次反射,這會影響最終的偏轉角和色彩分布。
形成位置
光線穿過冰晶后,向各個方向偏轉約22°,形成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
完整光環。
水平取向冰晶的側面折射,將光線
匯聚到太陽左右兩側約22°的
特定方位角上,形成
離散的光斑。
位置細節
光環中心是太陽,半徑固定約22度。
光斑位于22°暈的環上,但通常
略低于太陽高度角(更靠近地平線方向),且
距離太陽的角度略小于22°(約20-22°)。
可見性
更常見。只要卷層云足夠厚,冰晶數量足夠多,即使取向隨機也能形成(完整度不同)。
相對少見。 需要大量
水平取向的扁平六角板狀冰晶才能形成明亮清晰的幻日。
持續時間
通常持續較長時間(幾分鐘到幾小時),隨云層移動變化。
可能變化較快,對冰晶取向要求高,云層或冰晶狀態變化容易使其消失或減弱。
與太陽高度關系
太陽高度角變化時,光環大小和形狀基本不變(始終是約22°半徑的圓)。
幻日的位置和形態隨太陽高度角顯著變化: 太陽在低空時(接近地平線),幻日距離太陽遠(接近22°),位置較高(接近22°暈頂部)。
太陽升高時,幻日向遠離太陽的水平方向移動,距離太陽角度減小(小于22°),位置降低(更靠近地平線)。
* 太陽高于60°時,幻日通常消失(折射光匯聚點低于地平線)。
機制圖解簡述
22°日暈:
- 想象一個六角柱冰晶在空中任意旋轉。
- 太陽光從任意一個側面射入。
- 光線在冰晶內部發生折射。
- 光線從一個底面(或相隔60°/90°的另一個側面)射出,再次折射。
- 對于特定的入射角和出射角組合(側面入-底面出),出射光相對于入射光的最小偏轉角約為22°。
- 由于冰晶取向完全隨機,四面八方都有光線被偏轉22°,最終形成一個以太陽為中心、半徑22°的圓形光暈。
幻日:
- 想象一個扁平的六角板狀冰晶,其底面(大面)大致平行于地面(水平取向)。
- 太陽光從冰晶的一個垂直側面射入。
- 光線在冰晶內部發生折射。
- 光線從對面的另一個垂直側面射出,再次折射(光線穿過90°棱角)。
- 由于冰晶是水平取向的,這種側面-側面的折射路徑會將光線水平地偏轉到太陽的左方或右方。
- 大量水平冰晶的這種折射效應,將光線匯聚到太陽左右兩側約22°(實際略小)的位置,形成明亮的彩色光斑(幻日)。
- 不同顏色的光(波長不同)折射率不同(色散),在匯聚過程中發生分離,形成紅在內、藍在外的鮮艷色彩。
總結關鍵差異
- 形態: 日暈是環,幻日是點(在環上)。
- 冰晶取向: 日暈要求隨機取向,幻日要求水平取向(特定冰晶)。
- 光學過程側重: 日暈主要是側面-底面折射(60°棱),幻日主要是側面-側面折射(90°棱)加水平取向匯聚。
- 顏色: 幻日通常比日暈鮮艷得多(色散路徑更長、更集中)。
- 位置相對太陽: 幻日的位置隨太陽高度角變化,日暈位置固定(半徑固定)。
- 常見程度: 日暈更常見,幻日形成條件更苛刻。
關聯現象
- 幻日環: 有時在幻日位置會延伸出水平的光帶,稱為幻日環或側弧,也是由水平取向冰晶的側面折射形成。
- 其他暈: 還有46°暈、9°暈等,由冰晶的不同面組合折射形成(如側面-側面60°棱折射產生46°暈)。
- 環天頂弧/環地平弧: 這些非常鮮艷的彩虹狀弧線是由水平取向的板狀冰晶頂面射入-側面射出的折射形成(光線穿過90°棱角,但路徑與幻日不同),它們與幻日一樣需要水平取向。
理解日暈和幻日的區別,關鍵在于冰晶的形狀、空間取向以及光線在冰晶內部經歷的具體折射路徑(穿過哪兩個面,形成多少度的棱角)。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最終我們看到的光學現象的外觀、位置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