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它是“維生素C庫”且被低估?
含量可觀: 每100克新鮮大白菜約含
31毫克維生素C。這個數值雖然比不上獼猴桃(約62mg/100g)或橙子(約53mg/100g),但:
- 遠高于很多常見蔬菜(如黃瓜≈9mg, 茄子≈5mg)。
- 考慮到大白菜價格極其低廉,在秋冬季是大量食用的主力蔬菜,人均實際攝入的維生素C總量可以非常可觀。吃一大盤炒白菜或燉白菜,攝入的VC量可能超過一個中等大小的橙子。
日??傻眯愿撸?/strong> 在北方尤其如此,是冬季餐桌的絕對主角。
性價比極高: 用極低的成本就能獲取不錯的維生素C及其他營養素。
常被忽視: 人們往往更關注昂貴或熱帶水果的VC含量,而忽略了身邊這樸實無華的“VC大戶”。
不同部位的營養密度差異(重點分析維生素C及其他關鍵營養素):
外層綠葉(深綠色部分):
- 營養密度最高!
- 維生素C: 含量通常是最高的。因為這部分葉子暴露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最旺盛,合成和積累的營養素(包括VC)最多。顏色越深綠,通常營養價值越高。
- 維生素A(β-胡蘿卜素): 同樣是最豐富的部位。深綠色來源于葉綠素,同時也富含類胡蘿卜素(包括VA前體)。
- 維生素K: 對凝血和骨骼健康很重要,在外葉中含量也較高。
- 礦物質(鈣、鉀、鎂等): 含量相對較高,尤其是鈣。雖然吸收率不如奶制品,但也是植物性鈣的來源之一。
- 膳食纖維: 質地相對粗糙,富含不溶性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
- 可惜的是: 這部分常因口感相對粗糙、可能有輕微損傷或蟲咬而被丟棄,造成營養浪費。
中間層葉片(淺綠色部分):
- 營養密度次之。
- 維生素C: 含量介于外葉和菜幫之間,仍然是比較好的來源。
- 維生素A: 比外葉少,但比內部黃白部分多。
- 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含量適中。
- 口感: 比外葉柔嫩,是食用最多的部分。
內層嫩葉/菜心(黃白色部分):
- 口感最佳,但營養密度相對最低(主要指VC、VA、礦物質)。
- 維生素C: 含量低于外層葉片。因為生長在內部,光照少,光合作用弱,合成的VC相對較少。但由于質地最嫩,細胞壁薄,VC的利用率/生物可及性可能相對高一點(但總量仍是外層高)。
- 維生素A/胡蘿卜素: 非常少,因為缺乏光照,幾乎不含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
- 礦物質: 含量通常低于外層。
- 優勢: 水分足,口感鮮甜脆嫩,易消化。含有一些游離氨基酸,帶來鮮味。
菜幫(白色葉柄部分):
- 營養特點:
- 水分含量極高: 營養密度被稀釋。
- 維生素C: 含量通常是最低的部位之一。
- 鉀: 含量相對較高,對維持血壓有幫助。
- 膳食纖維: 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纖維,尤其是靠近葉片連接處的部分??诟写?。
- 其他營養素: 如鈣、鎂等含量一般低于綠葉部分。
總結與建議:
“維生素C庫”名副其實,尤其在外層綠葉: 為了最大化獲取大白菜的營養價值,強烈建議不要丟棄外層深綠色的葉片! 它們是整棵白菜營養的精華所在,VC、VA、礦物質、纖維都最豐富。
不同部位,不同吃法:- 外層深綠葉: 適合切碎做餡(包子、餃子、餡餅)、做湯、燉煮(如爛糊白菜),或與口感同樣“結實”的食材(如豆腐泡、油面筋)同炒。稍微延長烹飪時間使其軟化。
- 中間層葉片: 萬能部位,炒食、做湯、涮火鍋、做泡菜/酸菜皆宜。
- 內層嫩葉/菜心: 最適合生吃(涼拌沙拉、蘸醬)、快速清炒、涮火鍋(幾秒即熟)、做湯的“俏頭”。
- 菜幫: 適合切絲或片,用于醋溜、快炒、做泡菜、涼拌。因其鉀含量不錯且口感爽脆。
最大化VC保留:- 減少浸泡: VC易溶于水,清洗時避免長時間浸泡。
- 急火快炒/短時焯水: 高溫短時烹飪比長時間燉煮能保留更多VC。焯水時水寬火大時間短。
- 適當生吃: 內層嫩葉生吃是保留VC的最佳方式(注意清洗干凈)。
- 加醋: 酸性環境有助于保護VC,醋溜白菜是個好選擇。
- 現做現吃: 避免反復加熱。
結論:
大白菜,尤其是其常被丟棄的外層深綠色葉片,是名副其實且被嚴重低估的“維生素C庫”,同時還富含維生素A(β-胡蘿卜素)、維生素K、鈣、鉀和膳食纖維。認識到不同部位營養密度的差異,并善加利用(特別是保留并烹飪外葉),能讓我們從這最平常、最經濟的蔬菜中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下次買白菜時,記得把那些深綠色的“寶貝”葉子也帶回家好好利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