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震避險核心原則:“趴下、掩護、穩住”
立即行動: 感到晃動或收到預警信息,
第一時間采取行動,不要猶豫觀望。
伏地: 迅速蹲下或趴下,降低重心,防止摔倒或被拋出去。
掩護: 就近尋找堅固的遮蔽物(如結實的桌子、書桌、承重墻的墻根),用雙臂或手邊的物品(枕頭、坐墊、書本)護住
頭部和頸部(這是最脆弱的部位)。如果身邊沒有遮蔽物,也要用手臂護住頭頸。
穩住: 抓牢遮蔽物,保持姿勢不動,直到晃動完全停止。防止因晃動導致遮蔽物移位或自己被甩開。
關鍵誤區糾正:
- 不要盲目跑向室外! 在震動強烈時試圖跑動,極易摔倒或被墜落物砸傷。尤其在高樓里,樓梯間可能更危險(照明可能中斷、結構可能受損、人員擁擠踩踏)。
- 不要站在門框下! 現代建筑的門框并不比墻體更堅固,且門扇可能劇烈擺動傷人。
- “生命三角”理論不靠譜! 地震中物體墜落、倒塌的方向難以預測,主動尋找所謂的“三角空間”反而可能增加暴露在危險中的時間。“趴下、掩護、穩住”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避險方法。
?? 二、不同場景下的避險技巧
?? 室內避險
家中/辦公室/教室:- 遵循“趴下、掩護、穩住”。
- 首選:躲在結實的桌子或書桌下,抓牢桌腿。
- 次選:靠近承重墻的墻根或內墻角(遠離窗戶、玻璃門、外墻、懸掛物、高大不固定家具如書柜、冰箱、衣柜)。
- 絕對遠離: 窗戶、玻璃、鏡子、吊燈、吊扇、書架、酒柜、高大家具、灶具、煤氣管道。
床上:- 留在床上,用枕頭保護住頭頸。
- 除非床的上方有危險的懸掛物(如重型吊燈、未固定的書架),否則不要輕易移動。
衛生間:- 空間相對較小,管道較多,結構可能更穩固,是較好的避險點。
- 同樣要遠離鏡子、玻璃隔斷、儲物柜等。
電梯:- 如果地震時在電梯里,迅速按下所有樓層的按鈕,在最先停靠的樓層離開電梯。
- 如果電梯停止運行,保持鎮靜,使用緊急呼叫按鈕求救,不要強行扒門。
商場/體育館等大空間:- 遵循“趴下、掩護、穩住”。
- 遠離貨架、玻璃柜臺、大型懸掛裝飾物、吊頂。
- 盡量向承重柱或內墻邊移動。
- 保持冷靜,避免恐慌踩踏。
?? 室外避險
空曠地帶:- 留在原地,遠離建筑物、圍墻、樹木、路燈、廣告牌、電線桿、天橋、立交橋、自動售貨機等任何可能倒塌或墜落的物體。
- 蹲下或趴下,用手保護頭頸,直到晃動停止。
街道/人行道:- 迅速跑到空曠地帶(如廣場、公園)。
- 如來不及,緊貼建筑物的外墻根(但仍有風險),注意避開窗戶、廣告牌、空調外機等。
車內:- 盡快安全減速靠邊停車,避開建筑物、樹木、電線桿、天橋等危險物。
- 留在車內,系好安全帶,用手或物品保護頭頸。
- 不要停在路中央或阻礙交通的地方(以免妨礙救援)。
- 晃動停止后,觀察周圍環境再決定是否下車。注意可能的余震、山體滑坡、路基塌陷等次生災害。
山區/海邊:- 山區: 遠離陡坡、懸崖、山腳,防止滾石、滑坡、崩塌。向開闊、穩定的高地轉移。
- 海邊: 立即向遠離海岸的高處、堅固建筑物內轉移,警惕海嘯風險。地震是海嘯的主要誘因之一,即使震動輕微也要警惕。
? 三、黃金求生時間指南
震時(0-2分鐘):- 核心: 執行“趴下、掩護、穩住”,最大限度減少直接傷害。這是最關鍵的生存期。
震后初期(0-30分鐘):- 黃金自救期:
- 晃動停止后,保持冷靜,迅速評估自身和周圍環境。
- 檢查傷勢: 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出血(按壓止血)、窒息(清除口鼻異物)等。
- 觀察環境: 注意是否有火災??、煤氣泄漏、有毒氣體、結構嚴重損壞等次生危險。聞到煤氣味,立即關閉總閥(如果安全且知道位置),切勿開關電器或使用明火!
- 決定行動:
- 如果所處位置相對安全(沒有明顯結構損壞、火災、泄漏),優先考慮“待在原地”,發出求救信號(敲擊管道、墻壁,呼喊),等待救援。盲目移動可能觸發二次坍塌或踩到碎片受傷。
- 如果所處位置危險(如起火、濃煙、煤氣泄漏、結構即將倒塌),必須立即撤離。撤離時注意觀察上方墜落物和腳下障礙物,用濕布捂住口鼻防煙塵。
- 幫助他人: 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幫助身邊的人(尤其是兒童、老人、傷員),但不要貿然移動重傷員(除非環境極其危險)。
震后中期(30分鐘 - 72小時):- 黃金救援期(尤其前24-48小時):
- 被困人員: 保存體力,堅定信心。有規律地發出求救信號(敲擊三下,停一會,再敲三下…國際通用SOS求救信號)。控制情緒,避免不必要的呼喊消耗體力。注意保暖,合理分配水和食物(如果有)。嘗試用衣物或手帕捂住口鼻減少灰塵吸入。
- 已脫險人員:
- 警惕余震! 余震可能再次造成破壞。遠離受損建筑,在開闊安全地帶避險。
- 關注官方信息: 通過收音機(應急包必備)、手機(如果網絡恢復)等獲取官方發布的災情、救援信息和避險指南。
- 檢查房屋: 在安全確認前,不要返回受損建筑物。聽從專業人員評估。
- 幫助鄰里社區: 在安全前提下,協助搜救、照顧傷員、分發物資。
- 注意衛生: 飲用安全的水(瓶裝水、煮沸水),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疫情。
震后后期(72小時以上):- 生存幾率隨時間下降,但仍有奇跡發生。救援工作持續進行,重點是生命探測和精準救援。
- 重點轉向安置災民、衛生防疫、恢復基礎設施、心理援助和災后重建。
?? 四、震前準備至關重要(提高生存幾率的關鍵)
家庭應急計劃:- 和家人討論地震時如何避險、在哪里匯合(選擇遠離建筑物的空曠地)。
- 確定異地聯絡人(如不在災區的親戚),災后可通過此人互報平安。
- 了解住所和工作場所的逃生路線和安全點。
- 學習基本急救知識(CPR心肺復蘇、止血包扎)。
準備應急包: 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如門口、床下),定期檢查更新。
- 必需品: 水(每人至少3升/天,備3天量)、不易腐爛的食物(能量棒、罐頭、壓縮餅干)、手動開罐器。
- 急救包: 常用藥品(個人必備藥、止痛藥、腹瀉藥、創可貼、紗布、消毒用品)、急救手冊。
- 工具: 手電筒(最好帶手搖發電或備用電池)、備用電池、口哨(求救)、多功能刀、便攜式收音機(帶電池)。
- 防護: N95口罩(防塵)、防塵眼鏡、應急毯、手套、堅固的鞋子(放在床邊)。
- 衛生用品: 濕紙巾、衛生紙、女性用品、垃圾袋。
- 重要文件: 身份證、戶口本、保險單、存折復印件(密封防水袋)。
- 現金: 小額零錢。
- 其他: 備用鑰匙、家人照片(用于尋人)、筆和紙、兒童/老人/寵物特殊需求物品。
加固環境:- 將沉重家具(書架、衣柜、冰箱)牢固固定在墻上。
- 將重物放在低處。
- 確保熱水器、煤氣灶等牢固固定,了解如何關閉水、電、煤氣總閥。
- 檢查房屋結構隱患,必要時請專業人員加固。
了解社區: 了解附近的應急避難場所位置和路線。
?? 總結關鍵點
- 震時: 趴下、掩護、穩住! 不要盲目跑動!保護頭頸最關鍵!
- 震后:
- 保持冷靜,評估環境。
- 優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傷勢。
- 警惕次生災害(火災、煤氣、余震)。
- 安全前提下,“待在原地”求救或“立即撤離”危險環境。
- 利用好黃金自救和救援時間。
- 平時: 充分準備! 制定計劃、準備應急包、加固環境、學習知識。
地震無法預測,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知識和充分的準備,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災難面前,冷靜就是最好的武器,準備就是最強的盾牌。 愿這些知識成為你危急時刻的指引,但愿你永遠用不上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