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流體力學原理的應用
防火門作為物理屏障,其阻隔效果高度依賴于其兩側的壓力差。規范要求的位置旨在創造并維持有利于阻擋煙氣流動的壓力環境。
壓差控制 (Pressure Differential Control):
- 原理: 煙氣總是從高壓區流向低壓區。防火門要有效阻擋煙氣,其面向疏散方向的一側(安全區)必須維持比火源側(危險區)更高的靜壓(正壓)。
- 規范體現:
- 樓梯間和前室加壓: 這是最核心的應用。規范要求對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進行機械加壓送風。送風系統持續向這些安全區域送入新鮮空氣,使其內部壓力高于相鄰的走道或房間(火災可能發生的區域)。
- 防火門位置: 防火門設置在這些加壓區域(樓梯間、前室)與潛在著火區域(走道、房間)的交界處。當門關閉時,由于門內(安全區)壓力高于門外(危險區),即使門縫存在,空氣也會從安全區向危險區流動(正壓送風),形成一道“空氣幕”,主動阻止危險區的熱煙氣和火焰通過門縫滲入安全區。
- 門洞風速要求: 規范對加壓送風系統的風量有嚴格要求,確保在門開啟狀態下,門洞處能維持一定的風速(通常≥0.7m/s)。這個風速是基于伯努利原理,足夠強的氣流能有效阻擋煙氣反向侵入安全通道。
氣流路徑管理 (Airflow Path Management):
- 原理: 火災時,燃燒需要空氣補充,熱煙氣需要排出。規范通過防火門的位置控制氣流的主要路徑。
- 規范體現:
- 分隔水平防火分區: 防火門設置在防火分區(如長走道、大面積空間)的邊界上。這些門在火災時關閉,將火勢和煙氣限制在起火分區內,防止其通過水平通道(走道)無限制蔓延到其他分區。
- 分隔垂直通道: 在樓梯間、電梯井、管道井等豎井的每層開口處設置防火門(防火門或防火卷簾)。豎井是天然的“煙囪”,火災時會產生強烈的“煙囪效應”(Stack Effect),熱煙氣會高速向上蔓延。防火門關閉后,能有效切斷這種垂直蔓延路徑。
二、 煙霧擴散控制原理的應用
防火門位置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阻擋致命煙氣的擴散,其設置基于對煙氣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
物理屏障 (Physical Barrier):
- 原理: 防火門本身(特別是符合耐火完整性和隔熱性要求的門)構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擋高溫煙氣和火焰的直接穿透。
- 規范體現: 所有防火門位置都要求使用具有相應耐火極限(如甲級、乙級、丙級)的防火門,確保在設定時間內門扇能保持完整,阻止火焰和高溫煙氣直接通過。
限制蔓延路徑 (Containment Pathways):
- 原理: 煙氣會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擴散,主要是水平通道(走廊)和垂直通道(樓梯間、電梯井、管道井)。防火門位置的關鍵在于切斷這些主要的、低阻力的蔓延通道。
- 規范體現:
- 樓梯間入口: 在每層通向樓梯間的入口處必須設置防火門。這是阻止煙氣垂直方向通過核心疏散通道蔓延的最關鍵位置。
- 電梯廳入口: 在通向消防電梯前室或電梯廳的入口處設置防火門,防止煙氣通過電梯井向上蔓延并污染疏散通道。
- 管道井檢修門: 在電纜井、管道井的每層檢修口處設置防火門,阻止煙氣通過這些服務豎井向上蔓延。
- 防火分區邊界: 在防火分區之間的走道、門廳等連接處設置防火門(或防火卷簾),阻止煙氣在水平方向上跨越分區蔓延。
延緩煙氣填充速率 (Delaying Smoke Filling):
- 原理: 防火門將大空間分割成若干小空間。在起火房間或分區內,煙氣填充到危險濃度需要時間。防火門的存在增加了煙氣擴散到相鄰空間(特別是疏散通道)的障礙,延緩了整個建筑內危險煙氣環境的形成時間。
- 規范體現: 規范對防火分區面積、疏散走道長度、房間門到樓梯間/前室門的距離等限制,其核心目標之一就是確保人員在煙氣填充到危險濃度之前,有足夠時間通過受防火門保護的疏散路徑(如走廊、前室、樓梯間)安全撤離。例如,“袋形走道”長度限制就是為了避免人員被困在煙氣迅速積聚的死胡同。
控制煙囪效應 (Stack Effect Mitigation):
- 原理: 高層建筑中,由于內外溫差和高度差,會形成強烈的煙囪效應(冬季尤為明顯)。火災時,高溫煙氣會加劇這種效應,使豎井成為高速排煙通道。
- 規范體現: 在樓梯間、電梯井、管道井的每層開口處設置常閉防火門。這些門關閉后,將豎井在垂直方向上分隔成多個獨立的區段,極大削弱了貫穿整個建筑高度的煙囪效應,阻止煙氣在豎井內不受控制地高速向上蔓延。
總結關鍵設置位置及其原理對應
防火門設置位置
核心流體力學/煙霧控制原理
樓梯間入口(每層)
切斷垂直蔓延主通道(煙囪效應)、維持樓梯間正壓、形成疏散安全區物理屏障
前室/合用前室入口
維持前室正壓(空氣幕阻擋煙氣)、形成疏散緩沖區的物理屏障、控制水平煙氣進入樓梯間
消防電梯前室入口
維持前室正壓、保護消防電梯運行環境、防止煙氣進入電梯井
防火分區邊界(走道/門廳)
限制水平蔓延、將火災煙氣控制在起火分區內、延緩相鄰分區煙氣填充
管道井/電纜井檢修門(每層)
切斷垂直服務豎井蔓延通道(煙囪效應)、阻止煙氣通過服務設施擴散
重要設備用房入口
保護關鍵設施(配電房、消防泵房等)免受火災煙氣威脅,保障其功能持續
疏散走道上的關鍵節點
控制水平疏散路徑上的煙氣流動方向、確保疏散路徑相對安全、配合距離限制延緩煙氣到達
總之,建筑規范中防火門位置的設定,是綜合運用流體力學(壓差控制、氣流管理)和火災煙氣擴散特性(物理屏障、路徑控制、延緩填充、削弱煙囪效應)的科學結果。其核心目標是在火災發生時,利用防火門構建起物理和氣壓屏障,有效分割火場,引導氣流方向(形成空氣幕),最大限度地阻斷或延緩火勢和致命煙氣的蔓延,特別是保護關鍵的垂直疏散通道(樓梯間)和水平疏散路徑(走廊),為人員安全疏散和消防員內攻滅火創造有利條件。 這些規定是保障建筑消防安全的關鍵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