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民俗中茼蒿(同蒿)的隱喻,特別是其諧音“同好”所承載的愛情與吉祥符號的溯源。
茼蒿(學名:Glebionis coronaria),古稱“蓬蒿”、“同蒿”、“蒿菜”,是一種在中國及東亞地區廣泛種植和食用的蔬菜。其獨特的香氣和口感深受喜愛。然而,在民間文化中,它超越了單純的食材屬性,借助其名稱的諧音,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核心就圍繞著“同好”二字。
一、諧音“同好”的核心含義 字面理解: “同好”即“志趣相投”、“喜好相同”。 情感延伸:茼蒿諧音“同好”,進而象征“同心同德”、“情投意合”,在愛情和婚姻民俗中找到了落腳點:
婚宴菜肴: 在一些地區(特別是江南、華南等地)的傳統婚宴上,茼蒿是常見的菜肴。取其“同好”的諧音,寓意新婚夫婦從此“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百年好合”。這盤菜不僅滿足口腹之欲,更承載著對新人的美好祝福。 愛情信物(間接): 雖然不像紅豆、香囊那樣直接作為信物傳遞,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如戀人共同用餐、為心上人烹制菜肴時選擇茼蒿),借助其諧音和象征意義,可以含蓄地表達“愿與你同心”、“我們志趣相投”的情意。 民間歌謠與故事: 在一些地方歌謠或口傳故事中,可能會巧妙地運用“茼蒿”的意象來隱喻愛情的和諧與共同追求。雖然不如“蓮藕”(連偶)、“石榴”(多子)那樣普遍,但在特定語境下有其存在的空間。 “同偕到老”的聯想: “同好”的“同”字,也容易讓人聯想到“同偕到老”、“白頭偕老”的婚姻理想,進一步加強了其在婚俗中的吉祥地位。 三、吉祥符號的溯源與體現“同好”的寓意不僅限于愛情,更擴展為一種普遍的吉祥祝愿:
家庭和睦: 年夜飯或重要的家庭聚餐中,茼蒿常被端上餐桌。寓意家庭成員之間“同心同德”、“和睦相處”、“共享天倫之樂”。在強調家族觀念的中國文化中,這尤為重要。 鄰里和諧、朋友情誼: 宴請鄰里或朋友時,用茼蒿入菜,也暗含“大家志趣相投”、“相處融洽”的祝福。 事業合作: 在商務宴請或合作聚餐中,有時也會選用茼蒿,取其“同心協力”、“志同道合”、“合作愉快”的彩頭。 生命力與富足:民俗中茼蒿的隱喻,其核心驅動力在于其名稱“茼蒿”(同蒿)與“同好”的諧音關系。
這種象征意義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中國的諧音文化、對和諧關系的普遍追求、以及飲食承載文化的傳統之中。茼蒿因此從一種普通的蔬菜,升華為一種承載著深厚情感與美好祝愿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