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季節冰雹的發生特點
春季(3月-5月):
- 特點: 冷暖空氣活動頻繁且勢力相當,交匯劇烈,是冰雹開始增多的季節。冰雹常伴隨雷雨大風出現,單個體積可能不大但密度較高,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多發于我國南方地區(如華南、江南)以及北方部分對流易發區(如華北平原)。
- 原因: 低層暖濕氣流開始活躍并北上,遇到仍較強的冷空氣,形成強烈的不穩定層結和垂直上升運動。
夏季(6月-8月):
- 特點: 冰雹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季節。 冰雹直徑大(有時可達雞蛋甚至拳頭大小)、密度高、破壞力強。常發生在午后到傍晚,與局地強對流(如雷暴單體、颮線、超級單體)密切相關。影響范圍相對集中但移動快。主要發生在我國北方(如華北、東北、西北東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南方山區也時有發生。
- 原因: 強烈的太陽輻射加熱地表,低層大氣高溫高濕,極易形成深厚的對流不穩定層結。只要有合適的抬升觸發機制(如冷鋒、地形、熱力輻合),就能發展出強烈的冰雹云。
秋季(9月-11月):
- 特點: 冰雹發生頻率顯著下降。主要發生在初秋(9月-10月上旬),此時冷空氣開始活躍但低層暖濕空氣尚未完全消退,偶爾能激發出較強的對流。冰雹強度通常小于夏季,范圍也更小。多發于我國北方地區。
- 原因: 暖濕氣流勢力減弱,冷空氣逐漸占據主導,大氣層結趨于穩定,強對流天氣減少。
冬季(12月-次年2月):
- 特點: 冰雹發生概率最低的季節。 在極少數情況下,強盛的暖濕氣流異常北上,與強冷空氣相遇,在高空極度不穩定的條件下(特別是在南方或高海拔地區),可能產生冰雹。此時的冰雹通常較小,危害相對有限。
- 原因: 低層空氣寒冷干燥,缺乏形成強對流所需的水汽和熱力不穩定條件。
二、冰雹對交通運輸行業的影響
冰雹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且破壞力巨大:
公路運輸:
- 車輛直接損毀: 冰雹砸碎車窗玻璃、前后擋風玻璃、天窗,導致駕駛員和乘客受傷風險劇增。砸壞車燈、后視鏡、車身鈑金(凹陷、穿孔),造成車輛嚴重損壞甚至報廢。
- 行車安全風險:
- 視線受阻: 冰雹密集落下和車窗破裂導致能見度急劇下降,幾乎無法安全駕駛。
- 路面濕滑: 冰雹融化或堆積在路面,使輪胎抓地力下降,極易引發側滑、追尾、多車連環相撞等事故。
- 駕駛員恐慌: 突如其來的巨大冰雹和巨大聲響易引發駕駛員恐慌,導致操作失誤。
- 交通中斷: 嚴重冰雹可能導致高速公路、國道等主要干道因能見度極低、路面危險、事故頻發或車輛損壞擁堵而暫時封閉。
- 貨物損失: 露天運輸的貨物(如農產品、易碎品)可能被砸壞。
鐵路運輸:
- 接觸網受損: 大冰雹可能砸壞或砸斷電氣化鐵路的接觸網導線、絕緣子等設備,導致列車斷電停運。
- 信號設備故障: 軌道旁信號機、應答器等設備可能被冰雹砸壞,影響行車安全和調度效率。
- 軌道打滑: 軌道上的冰雹融化或堆積影響車輪與軌道的摩擦力,可能導致列車制動距離延長或打滑。
- 列車晚點與停運: 設備故障、軌道檢查和清理、以及惡劣天氣下的降速運行都會導致列車大面積晚點甚至停運。
- 機車車輛損傷: 列車車體、車窗也可能被冰雹砸傷。
航空運輸:
- 飛機損傷: 這是最嚴重的風險。冰雹(尤其是大冰雹)可以嚴重損壞飛機機身蒙皮、雷達罩、發動機進氣口、駕駛艙風擋玻璃、機翼和尾翼前緣等關鍵部位,威脅飛行安全。
- 跑道和滑行道問題: 冰雹在跑道上堆積或融化形成積水,影響飛機起降安全(打滑、偏離跑道)。需要及時進行除冰除水作業。
- 能見度驟降: 伴隨冰雹的強降水會使機場能見度急劇惡化,低于起降標準。
- 航班大面積延誤與取消: 為保障安全,冰雹天氣下機場通常會暫停起降,導致大量航班積壓、延誤甚至取消。飛機需要繞飛雹區,增加飛行時間和油耗。
水路運輸:
- 影響相對較小: 大型船舶的抗雹能力較強。但對小型船只(如漁船、游艇、渡輪)的駕駛艙玻璃、露天設備、甲板上的人員仍有威脅。
- 貨物損失: 甲板上的貨物可能受損。
- 航行安全: 伴隨的強風、暴雨、雷電對航行安全影響更大。
三、應對冰雹的預防與應急辦法
預防措施(重中之重):
- 加強監測預警:
- 氣象部門: 利用氣象衛星、多普勒天氣雷達(是監測冰雹云的關鍵工具,可識別云中強回波區、冰雹指數等特征)、地面觀測站、數值預報模式等手段,提高冰雹短臨預報(0-3小時)的準確性和提前量(爭取30分鐘以上預警時間)。
- 交通部門聯動: 交通管理部門(公路、鐵路、民航、海事)與氣象部門建立高效的預警信息接收和發布機制。利用可變情報板(VMS)、廣播、手機APP(如導航軟件)、社交媒體等渠道,第一時間將冰雹預警信息精準推送給駕駛員、列車調度員、飛行員、船長和公眾。
- 完善應急預案:
- 各交通管理部門和運營單位(高速公路公司、鐵路局、航空公司、港口、公交公司、物流公司等)需制定詳細的冰雹天氣專項應急預案,明確不同預警級別下的響應措施、責任人、處置流程、信息通報機制。
- 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檢驗預案的可行性和人員的熟練度。
- 車輛防護:
- 駕駛員: 關注天氣預報預警,冰雹預警時盡量避免出行。如已在路上,盡快尋找安全室內場所(如停車場、隧道、服務區建筑) 躲避是最安全的選擇。切勿停在高速路行車道上或橋下(有洪水風險)! 如無處躲避,留在車內,系好安全帶,用衣物或毯子保護頭面部,遠離車窗(特別是天窗),趴低身體。
- 車輛管理: 運輸企業應引導車輛在預警時停入車庫或加蓋防雹網。為車輛購買足額車損險和玻璃險。
- 基礎設施防護: 鐵路部門加強對接觸網、信號設備的巡檢和維護。機場配備足夠的除冰除水設備和人員。公路部門確保排水系統暢通。
應急響應:
- 公路:
- 交通管制: 根據冰雹強度和影響,及時采取限速、限行、封閉道路等措施。交警、路政人員加強巡邏和現場指揮。
- 事故處置: 快速響應和處理冰雹引發的交通事故,搶救傷員,疏導交通。
- 信息發布: 實時更新路況信息、管制措施和繞行建議。
- 鐵路:
- 列車調度: 根據預警和實況,及時命令列車減速運行、停靠前方車站避險或停運。
- 設備搶修: 一旦發生接觸網或信號設備損壞,立即組織搶修。
- 旅客服務: 做好滯留旅客的信息告知、安撫、退改簽和后勤保障工作。
- 航空:
- 流量管理: 啟動大面積航班延誤應急響應機制(MDRS),協調空管部門進行流量控制,推遲或取消航班。
- 飛機避讓/繞飛: 指揮空中飛機改變高度或航路,避開雹區。
- 地面保障: 飛機停場避雹,加固系留。冰雹停止后,立即進行飛機檢查(特別是發動機、雷達罩、風擋)、跑道滑行道檢查和清理、除冰除水作業。
- 旅客服務: 及時發布航班動態信息,提供餐食、住宿、退改簽等服務。
- 水運: 通知船舶避開雹區或尋找安全水域錨泊,加固甲板物品,船員進入艙內避雹。
災后恢復:
- 清理現場: 迅速清理道路、軌道、跑道上的冰雹殘骸和雜物。
- 修復設施: 搶修受損的公路設施、鐵路設備、機場設施。
- 評估損失: 統計車輛、貨物、基礎設施的損失情況。
- 保險理賠: 協助受損方進行保險理賠。
- 總結改進: 分析本次冰雹應對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修訂完善應急預案。
總結
冰雹是季節性明顯的強對流災害,夏季危害最大。它對交通運輸各環節(公路、鐵路、航空)造成嚴重威脅,包括車輛設備損毀、交通安全事故、運行中斷等。應對的核心在于預防:通過精準監測預警和高效信息發布贏得避險時間;關鍵在于準備: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并加強演練;落腳點在響應:根據預警果斷采取限行、停運、避讓等管制措施,并做好人員安全保障和旅客服務。交通部門與氣象部門的緊密協作,以及公眾和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與避險能力,是減輕冰雹災害影響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