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非常對!多肉爛根和綠蘿黃葉,基質(土壤)選擇不當往往是關鍵原因之一。植物就像人一樣,有自己獨特的“居住”偏好,用錯了“房子”(基質),自然容易生病。
核心問題:通用營養土 ≠ 萬能土
市面上很多所謂的“通用營養土”或“花卉營養土”,通常是為了滿足大多數常見觀葉植物的需求而設計的,其特點是:
保水性較好:含有較多泥炭、椰糠等有機質,能保持濕潤。
有一定肥力:可能預混了一些緩釋肥。
質地相對疏松:比純園土要好。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
- 多肉植物: 原生環境通常是干旱、貧瘠、排水極好的地方(沙漠、巖石縫隙等)。它們的根系非常怕積水、怕悶濕。
- 爛根原因: 通用營養土保水性太強,澆水后水分長時間無法排出或蒸發,導致根部長期浸泡在潮濕環境中,無法呼吸,進而腐爛(本質是缺氧和病菌滋生)。
- 基質需求: 需要排水性、透氣性極佳的基質!追求“干得快”,而不是“保水好”。
- 綠蘿: 原生環境是熱帶雨林,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常攀附在樹干或巖石上,根系需要濕潤但更害怕積水不透氣。
- 黃葉原因: 除了澆水不當(過少或過多)、光照不適、缺肥等原因,基質排水透氣性差是導致黃葉的常見元兇。如果基質過于粘重板結或保水性過強:
- 積水爛根: 底部積水,根系腐爛,無法吸收水分和養分,導致葉片失水發黃(尤其是老葉、底部葉)。
- 缺氧悶根: 即使沒有明顯積水,過于密實不透氣的土壤也會阻礙根系呼吸,影響功能,導致葉片發黃、生長緩慢。
- 基質需求: 需要疏松、透氣、排水良好,但同時具有一定保水性的基質。既要濕潤,又要“呼吸”順暢。
如何根據植物習性選擇基質?
多肉植物/仙人掌類:
- 核心:高顆粒比例! 顆粒土占比通常在70%甚至更高。
- 常用顆粒: 麥飯石、赤玉土、鹿沼土、火山巖、輕石、綠沸石、粗沙(需洗凈)、珍珠巖、蛭石(少量,易粉化)。
- 基質配比示例(僅供參考,需根據環境調整):
- 入門簡易版:泥炭土/椰糠 + 珍珠巖/粗沙 = 3:7 或 2:8
- 進階版:多種顆粒(如赤玉土、麥飯石、火山巖)混合,可加入少量泥炭土(10-20%)。
- 關鍵點: 澆水后能迅速排出多余水分,盆內不積水,幾天內盆土就能變干爽。
綠蘿、常春藤、吊蘭、龜背竹等常見觀葉植物:
- 核心: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微酸性、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
- 常用材料: 泥炭土、腐葉土、椰糠(需脫鹽)、珍珠巖、蛭石、松鱗、少量園土(需消毒處理)。
- 基質配比示例(僅供參考):
- 經典配方:泥炭土:珍珠巖 = 2:1 或 3:1
- 改良配方:泥炭土/椰糠:腐葉土:珍珠巖/蛭石 = 4:3:3
- 經濟實用:園土(消毒):腐葉土/泥炭土:粗沙/煤渣/珍珠巖 = 4:4:2 (園土需處理,否則易板結)
- 關鍵點: 澆水后多余水能較快流出盆底,但盆土本身能保持一段時間的濕潤(非濕漉漉),結構疏松不板結,利于根系生長呼吸。
其他影響基質效果的關鍵因素:
花盆選擇:- 多肉: 優先選擇透氣性好的花盆(紅陶盆、粗陶盆、素燒盆、帶較多底孔的塑料盆),避免無孔容器或釉面陶瓷盆(除非非常精通澆水)。
- 綠蘿等: 塑料盆、陶盆、瓷盆均可,但必須有排水孔!盆的大小也要合適,過大易積水。
澆水習慣:- 多肉: 必須“干透澆透”,甚至要等盆土干透幾天后再澆。寧干勿濕!冬季更要嚴格控水。
- 綠蘿等: 盆土表面稍干(約1-2厘米深)即可澆水,澆則澆透(水從盆底流出)。保持盆土微潮但絕不積水。環境干燥時可噴水增濕。
環境通風: 良好的通風能加速盆土水分蒸發,減少爛根風險,對多肉尤其重要,對綠蘿也非常有益。
光照: 多肉需要充足光照(避免夏季暴曬),綠蘿需要明亮的散射光(避免強光直射)。光照不足會影響植物蒸騰作用,間接影響根系對水分的需求。
總結:
- 多肉爛根? 首要檢查基質是否太保水、顆粒太少,盆是否不透氣,澆水是否太頻繁。
- 綠蘿黃葉? 除了檢查光照、澆水頻率、是否缺肥,一定要檢查基質是否板結不透氣、排水不良導致悶根或爛根,以及盆底是否有積水。
解決之道就是:了解你的植物來自哪里,模擬它原生地的土壤環境! 不要再迷信“通用營養土”,學會根據植物特性配制或購買合適的基質,再結合正確的澆水方法和環境管理,就能大大減少爛根黃葉的發生,讓你的綠植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