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青花瓷需要綜合觀察多個方面,對于新手來說,掌握一些基礎且關鍵的點位就能排除掉很多低級仿品。以下是從胎質、釉色、青花發色到款識的基礎鑒別小技巧,通俗易懂:
一、 看胎質:感受“骨子”里的時代感
老瓷胎的“老熟感”:- 視覺: 老瓷(尤其明清官窯、精品民窯)的胎質經過長時間氧化和物理變化,整體感覺更“熟”、更致密、溫潤。不像新瓷胎那么“生”、刺眼或過于潔白。
- 觸感(謹慎操作): 如果允許且安全(如底足露胎處),老瓷胎摸起來更細膩、光滑、有分量感(密度高)。新仿胎可能感覺疏松、粗糙、輕飄或過于滑膩(人為做舊)。
- 露胎處(重點看底足、口沿、沖線處):
- 火石紅: 明清瓷器(尤其是明早期、清三代)底足露胎處常有一種自然的、深淺不一的黃褐色或橙紅色暈染,稱為“火石紅”或“窯紅”。這是胎土中鐵元素在燒制過程中自然析出氧化形成的。注意: 真火石紅自然、有過渡、深入胎骨;仿品常是浮在表面的、生硬的顏料涂抹,顏色呆板。
- 糯米胎感: 一些精品瓷(如康熙瓷)的胎質極其細膩潔白,有類似糯米粉的質感,俗稱“糯米胎”。
- 雜質與氣孔: 老瓷胎或多或少會有微小雜質或氣孔(尤其民窯),但分布自然。新仿胎要么過于純凈無瑕(現代工藝),要么人為做臟做孔,顯得刻意。
二、 看釉面:捕捉歲月的“光澤”
光澤:- 老瓷釉光: 溫潤內斂,柔和自然,像玉石或油脂的光澤(“寶光”)。即使非常光亮(如某些清三代官窯),也感覺是由內而外發出的,不刺眼。
- 新仿釉光: 常顯得“賊亮”、“浮光”、“玻璃光”,刺眼生硬,感覺浮在表面。或者為了做舊而顯得過于晦暗、啞光,缺乏生氣。
開片(冰裂紋):- 老瓷開片: 自然形成,紋路有深淺、有方向性(如哥窯的“金絲鐵線”),縫隙中可能有自然的沁色(土沁、水沁等)。開片是釉面老化收縮與胎體膨脹系數差異的結果,需要時間。
- 新仿開片: 人為制造(如急速冷卻、化學腐蝕),紋路往往均勻、呆板、生硬,縫隙干凈或人為染色做舊,痕跡明顯。
釉面狀態:- 橘皮紋: 清三代(尤其雍正、乾隆)官窯青花瓷釉面放大看常有細小的凹凸不平,類似橘子皮,是燒制時釉料熔融產生的自然現象,自然且均勻。
- 棕眼(針孔): 釉面微小氣泡破裂形成的小孔,老瓷上的棕眼分布自然,孔內可能有沁色或包漿。新仿棕眼可能過于密集、均勻或人為制造。
- 使用痕跡: 傳世老瓷釉面常有自然的、分布不規則的細小劃痕(軟道劃痕)、磨損(如口沿、凸起部分)。做舊的劃痕往往生硬、規律、集中在特定部位。
三、 看青花發色:顏色的“密碼”
時代特征(關鍵!):- 元代: 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發色濃艷深沉,藍中帶紫,有暈散(邊緣模糊)、下凹的“鐵銹斑”(青料中高鐵低錳導致)。
- 明早期(永樂、宣德): 延續蘇麻離青特征,發色濃翠,鐵銹斑明顯,暈散感強。
- 明中期(成化、弘治): 改用國產平等青,發色淡雅、清麗、穩定,呈藍灰色或灰藍色,幾乎無暈散和鐵銹斑。
- 明晚期(嘉靖、萬歷): 使用回青料(常與石子青調和),發色濃艷泛紫(嘉靖“茄皮紫”),或藍中帶灰(萬歷)。
- 清早期(康熙): 使用上等浙料,發色青翠明艷、層次分明,有“墨分五色”效果(濃淡變化豐富),呈寶石藍色。
- 清中期(雍正、乾隆): 發色穩定、明快、純正,呈正藍色或略偏翠,但層次感不如康熙。雍正青花尤其淡雅清秀。
- 清晚期(嘉道以后): 發色逐漸變得灰暗、漂浮、不夠沉穩。
暈散與鐵銹斑:- 真品: 暈散自然,與胎釉結合好。鐵銹斑深入胎骨,呈黑褐色或錫光,是自然形成的礦物結晶。
- 仿品: 暈散生硬或刻意模仿。鐵銹斑常是浮在表面的黑色油墨或化學點染,無立體感和錫光。
發色的“活”與“死”:- 老青花發色感覺是“活”的,有層次、有厚度、有精神。
- 新仿青花發色常感覺“死板”、“漂浮”、“單薄”或過于濃艷刺目。
四、 看款識:字里的“玄機”
字體與風格:- 牢記時代特征: 不同朝代、不同皇帝時期的官窯款識在字體(楷書、篆書)、書寫風格、布局上有嚴格規范。例如:
- 永樂:首創官窯年款,多為篆書四字款(較少見)。
- 宣德:楷書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為主,字體渾厚有力,布局相對隨意(有“宣德款滿器身”之說)。
- 成化:楷書六字款,字體娟秀挺拔,似“嬰兒體”,外圍雙圈或雙方框。
- 康熙:早期無款或寄托款,中期后楷書六字款為主,字體挺拔清秀,有“康”字下半部“水”字寫法特殊等特點。
- 雍正:楷書、篆書并用,字體工整清秀,布局嚴謹。
- 乾隆:篆書為主,字體規整,但略顯綿軟。
- 新手策略: 找權威書籍或博物館圖錄,重點記憶目標朝代標準款的寫法、結構、筆畫特征。仿品在字形、筆鋒、間架結構上常露馬腳。
書寫功力:- 官窯款識多為宮廷御用工匠或書法家書寫,筆力遒勁,流暢自然,神韻十足。
- 仿品款識常顯得筆力軟弱、呆板、猶豫、做作,筆畫粗細不均,結構松散或過于拘謹。
釉下青花款:- 老瓷款識是釉下青花,顏色與器物青花發色一致,深入釉下,與釉面融為一體。
- 新仿款識有時是釉上彩后寫(顏色浮在釉面),或青花顏色與器物主體不一致,顯得生硬。
款識的“包漿”:- 款識處的釉面也應具有老瓷的特征(溫潤光澤、可能有自然磨損或劃痕)。
- 新仿款識周圍釉面常做舊過度,顯得不協調。
給新手的綜合建議
多看真品: 這是最重要的!多去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仔細觀察真品的胎、釉、青花、款識特征,感受整體的“氣韻”。看高清圖錄也是好方法。
從標準器入手: 先學習公認的、有明確紀年的標準器特征,建立正確的“標桿”。
綜合判斷,勿執一點: 鑒別是綜合所有因素(胎、釉、青花、款識、器型、畫工、重量、手感等)的過程。
不能單憑一點(比如一個款識像)就斷定真偽。新仿往往只能模仿一兩點,整體感覺會“不對”。
警惕“完美無缺”和“故事”: 過于完美、嶄新如初的“老瓷”要高度警惕。賣家編造的離奇故事(如祖傳、盜墓、海外回流等)更要理性對待。
從民窯普品開始練眼: 官窯精品門檻高、仿品多。從明清民窯青花普品入手,價格相對低,真品率稍高,更易積累經驗。
利用工具: 強光手電(看胎質、釉層氣泡、透光性)、放大鏡(看釉面細節、青花發色、款識筆觸)是必備工具。
記住,鑒別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和實踐的經驗學科。保持謹慎、虛心學習、多比較、少沖動購買,是新手成長的關鍵。祝你學習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