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源:巖漿的誕生(地球深處的“熔爐”)
- 地幔部分熔融: 地球深處(地幔)高溫高壓(約1300-1600°C),巖石在特定條件下(如壓力降低、水加入、地熱異常)發生部分熔融,形成粘稠的硅酸鹽熔體——巖漿。
- 成分差異: 熔融程度、源區巖石成分不同,形成玄武質(低硅、高溫、流動性好)、安山質(中硅)、流紋質(高硅、低溫、粘稠)等不同成分的巖漿,決定了未來巖石類型和火山噴發性質。
奇妙點: 固態巖石在地球內部“選擇性熔化”,形成成分各異的巖漿熔體,如同一個巨大的地下化工廠。
2. 上升:巖漿的“旅程”
- 密度驅動: 巖漿密度低于周圍固體巖石,在浮力作用下向地表緩慢上升。
- 巖漿房暫存: 巖漿常在淺部地殼(幾公里到十幾公里深)聚集形成巖漿房。在這里,巖漿可能:
- 分異作用: 礦物按熔點高低結晶沉降(如橄欖石、輝石先結晶),改變剩余巖漿成分。
- 混合作用: 不同批次或成分的巖漿混合。
- 同化作用: 巖漿熔化圍巖,改變自身成分。
奇妙點: 巖漿房如同一個“地下實驗室”,巖漿在此經歷復雜的物理化學演化,最終噴出的巖漿可能與原始熔體大不相同。
3. 噴發:能量與物質的狂暴釋放
- 壓力釋放: 巖漿上升至接近地表時,壓力驟降,溶解在巖漿中的氣體(水蒸氣、CO?、SO?等)劇烈膨脹、出溶。
- 噴發類型決定巖石結構:
- 寧靜式噴發(溢流): 低粘度玄武質巖漿(如夏威夷),氣體易逸散,熔巖以熔巖流形式緩慢流出,形成塊狀熔巖、繩狀熔巖等。
- 爆炸式噴發: 高粘度流紋質/安山質巖漿,氣體難以逸散,在巖漿內部形成大量氣泡,最終劇烈爆炸。噴出物包括:
- 火山灰: 極細的玻璃質和礦物碎屑(<2毫米)。
- 火山礫/火山彈: 較大的熔巖碎塊(>2毫米),在空中飛行時可能冷卻塑形。
- 浮巖: 充滿氣泡的輕質多孔巖石,能浮于水。
- 火山碎屑流: 高溫氣體、火山灰和巖屑組成的超高速“熾熱云”,毀滅性強。
奇妙點: 噴發方式由巖漿粘度和氣體含量精確“調控”,決定了火山巖的最終形態——是形成廣闊的熔巖臺地,還是堆積成陡峭的火山錐,或是覆蓋大面積的火山灰層。
4. 凝固:從熔體到巖石的“瞬間”轉變
- 快速冷卻結晶: 噴出地表的巖漿(此時稱為熔巖)或火山碎屑物暴露在低溫大氣或水中,經歷極其快速的冷卻凝固。
- 礦物結晶程度低:
- 隱晶質/玻璃質結構: 冷卻太快,礦物來不及充分結晶。大部分物質形成隱晶質(肉眼不可辨礦物顆粒)或玻璃質(非晶態固體,如黑曜石)。
- 斑狀結構: 常見特征!巖漿在深部緩慢結晶形成較大的斑晶(如長石、石英、輝石),噴發后剩余熔體快速冷卻形成細?;|或玻璃質。
- 特殊結構形成:
- 氣孔構造/杏仁構造: 熔巖中氣體逸出留下孔洞(氣孔),后期被礦物(方解石、石英、沸石等)填充形成杏仁體。
- 流紋構造: 粘稠熔巖流動過程中礦物、氣孔定向排列。
- 柱狀節理: 厚層熔巖流均勻冷卻收縮,形成規則六邊形柱體(如巨人堤道)。
奇妙點: 冷卻速度是核心!地表快速冷卻“凍結”了巖漿的瞬間狀態,形成微觀上以玻璃質和微晶為主的獨特結構,這與深成巖(如花崗巖)的粗粒結構截然不同。氣孔和杏仁體則像“化石氣泡”,記錄著巖漿中的揮發分。
5. 成巖:火山碎屑巖的“膠結”
- 火山碎屑物的堆積: 爆炸式噴發產生的火山灰、火山礫、火山彈等降落到地表。
- 固結成巖:
- 壓實作用: 上覆物質的重力壓實。
- 熔結作用: 熾熱的火山灰流內部,高溫使玻璃質顆粒軟化、熔結在一起。
- 膠結作用: 后期地下水帶來的礦物沉淀,將碎屑顆粒膠結起來。
- 形成巖石類型: 根據碎屑大小和結構,形成凝灰巖(以火山灰為主)、火山角礫巖(粗碎屑為主)、集塊巖(巨大火山塊為主)、熔結凝灰巖等。
奇妙點: 這些巖石直接記錄了火山爆發的能量和產物,是研究古火山活動的關鍵證據。熔結凝灰巖的形成過程如同地下的“熱壓焊接”。
為何說它揭示了地質演化?
地球深部探針: 火山巖成分直接反映地幔或地殼源區的性質和部分熔融條件,是研究地球內部物質組成和演化不可替代的窗口。
板塊構造的見證者:- 板塊邊界標志: 玄武巖洋殼在洋中脊形成,安山巖在俯沖帶(島弧/陸緣?。﹪姲l,揭示板塊匯聚和消亡過程。
- 地幔柱與熱點: 夏威夷等熱點火山鏈的玄武巖,記錄板塊漂移下地幔柱的固定位置。
古環境記錄者:- 火山灰層: 是極佳的等時標志層,用于精確對比全球不同地層年代(如著名的白堊紀-古近紀界限粘土層含銥異常)。
- 古氣候: 大規?;鹕絿姲l釋放氣體和塵埃,可導致短期全球變冷(火山冬天)。
- 古地理: 海相/陸相火山巖指示古環境。
成礦作用母體: 許多重要礦床(如斑巖銅礦、金礦、銀礦)與火山巖或次火山巖密切相關,熱液活動圍繞火山系統發生。
生命演化的潛在推手: 早期地球的火山活動釋放氣體,可能參與了原始大氣和海洋的形成,并為生命起源提供了物質和能量環境。
總結其奇妙之處:
- 能量轉換的極致: 將地球內部巨量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噴發)和化學能(成巖)。
- 形態的多樣性: 從繩狀熔巖的柔美到柱狀節理的剛毅,從浮巖的輕盈到黑曜石的鋒利,形態千變萬化。
- 時間的凝固: 快速冷卻“凍結”了地質瞬間,讓人類得以窺見地球深部的物質和噴發時的狀態。
- 地球演化的密碼本: 其成分、結構、分布蘊含了板塊運動、地幔動力學、古環境變遷等地球數十億年演化的關鍵信息。
可以說,每一塊火山巖,都是地球從熾熱熔融到冷卻凝固、從內部躁動到表面記錄的一次“快照”,是地質學家解讀地球漫長演化史詩的珍貴“文字”。 理解火山巖的形成,就握住了打開地球動力學和演化歷史大門的一把關鍵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