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栽培歷史
烏桕樹在中國的栽培和利用歷史非常悠久,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明確記載,其實際利用可能更早。
早期記載(南北朝 - 唐朝):
-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約成書于533–544年): 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系統記載烏桕栽培和利用的農書。書中專門設有“種烏桕”一節,詳細描述了烏桕的播種方法、生長習性、利用價值(主要是取籽榨油制蠟燭)以及嫁接技術(指出嫁接可提前結果)。這證明至少在公元6世紀,烏桕已被作為重要的經濟林木進行人工栽培和管理。
- 《本草拾遺》(唐代,陳藏器著): 記載了烏桕的藥用價值(根皮、葉可治蛇毒、水腫等),進一步豐富了對其利用的認識。
發展與普及(宋元明清):
- 宋代: 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和南方開發,烏桕作為重要的油料和染料樹種,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得到更廣泛的種植。詩詞歌賦中也開始出現對烏桕秋景的描繪。
- 明清時期: 記載更為豐富詳實。
- 《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著): 再次收錄了烏桕的栽培技術,強調了其經濟價值。
- 《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著): 對烏桕的植物形態(樹、葉、花、果實)、藥用部位(根皮、油)及功效進行了更系統的描述。
- 《三農紀》(清代,張宗法著)、《植物名實圖考》(清代,吳其濬著)等: 都有對烏桕形態、習性和用途的詳細記錄和描繪。吳其濬的繪圖已相當準確地描繪了烏桕的枝葉和果序特征。
- 地方志: 大量明清地方志記載了當地種植烏桕、利用桕油(皮油、梓油)的情況,反映了其在南方農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結論: 烏桕的栽培利用歷史清晰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公元6世紀),并在宋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和應用,是我國南方傳統的重要經濟林木之一。
二、 古籍記載與現代植物學研究的呼應之處
古籍中對烏桕的觀察和描述,雖然受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但許多方面與現代植物學的研究結果高度吻合,體現了古人的細致觀察和智慧:
植物形態:
- 古籍記載: 如《本草綱目》描述“樹高丈余,葉似梨、杏葉…秋晚葉紅…開小花黃白色…結實如胡麻子,初青后黑,分為三瓣。” 《植物名實圖考》的繪圖也清晰展示了其總狀果序、三棱狀球形蒴果、種子被白色蠟質假種皮等特征。
- 現代研究呼應: 現代植物學確認烏桕為落葉喬木,單葉互生,菱形或近菱形(古籍常比擬為梨杏葉也屬合理),秋季葉色變紅(因花青素積累)。圓錐花序(古人描述為“小花黃白色”),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三裂,露出被白色蠟層(桕脂/皮油)包裹的種子(古人描述“結實如胡麻子…分為三瓣”非常形象)。種子本身黑色(古人描述“后黑”)。
經濟價值(油脂):
- 古籍記載: 這是古籍記載最核心的部分。《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均詳細記載了取烏桕籽榨油,用于制作蠟燭(“其油可造燭”)和印染(“染帛用”)。明確指出外層白色蠟質(皮油)用于制燭,內層種仁榨出的油(梓油/青油)用于點燈和印染。
- 現代研究呼應: 現代化學分析完全證實:
- 桕脂(皮油): 主要存在于種子的白色蠟質假種皮中。主要成分是棕櫚酸甘油酯(約80%),熔點高(52-54°C),質地堅硬,是制造蠟燭、肥皂、甘油、硬脂酸、棕櫚酸、高級醇類等的優質固體油脂。古籍“造燭”是其最經典用途。
- 梓油(青油): 從剝去蠟質層后的黑色種仁中榨取。主要成分是亞油酸、油酸、芥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的甘油酯,是優良的干性油,用于制造油漆、油墨、潤滑油、化妝品、生物柴油等。古籍用于“點燈”和“染帛”(作為印染助劑或油料)與現代應用高度一致。
生態習性:
- 古籍記載: 《齊民要術》等指出烏桕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水濕(常種于堤岸、溪邊、田埂),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不擇地而生”),生長較快。
- 現代研究呼應: 現代植物學確認烏桕是喜光樹種,耐水濕(常在河岸、濕地、堤壩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性、中性及微堿性土壤(輕度鹽堿地)上均能生長,適應性廣。生長速度中等偏快。
繁殖方法:
- 古籍記載: 《齊民要術》明確記載了播種繁殖方法,并提到嫁接(“接博之法可早”)可以提早結果。
- 現代研究呼應: 現代栽培中,播種仍是主要繁殖方式之一。嫁接技術(如芽接、枝接)也被廣泛應用,確實能提早結果期并可能改良品種特性。扦插和組織培養也是現代常用方法。
病蟲害:
- 古籍記載: 《本草綱目》提到“其木老則易蛀”。
- 現代研究呼應: 現代種植中,烏桕確實易受天牛(如烏桕黃斑天牛)、木蠹蛾等蛀干害蟲侵害,老樹尤甚,這與李時珍的觀察一致。
藥用價值:
- 古籍記載: 《本草拾遺》、《本草綱目》等記載根皮、葉可入藥,有殺蟲、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用于治療水腫、疔瘡、毒蛇咬傷等。
- 現代研究呼應: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烏桕的根皮、葉、種子(去油后)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黃酮、香豆素、萜類、酚酸等),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利尿、瀉下、殺蟲等作用,部分驗證了傳統功效。但需注意,烏桕各部分均有毒性(尤其新鮮乳汁和種子),內服需嚴格遵醫囑炮制和配伍。
景觀與文化:
- 古籍記載: 宋代以來詩詞中多有對烏桕秋葉的贊美(如陸游詩句“烏桕赤于楓”)。
- 現代研究呼應: 現代園林綠化中,烏桕因其絢麗的秋色葉(紅、橙、黃、紫) 而被廣泛用作觀賞樹種。其秋葉變紅的生理機制(葉綠素降解、花青素合成受光照、溫度、水分等影響)也得到科學解釋。
總結
烏桕樹在中國的栽培利用史源遠流長,至少始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并在隨后的歷史中成為南方重要的經濟林木。古籍中對烏桕的形態特征、生態習性、繁殖方法、特別是其油脂價值(皮油制燭、梓油印染點燈) 的記載,與現代植物學、化學的研究結果高度吻合且相互印證,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農學和博物學觀察的細致與準確性。同時,古籍中關于其藥用價值、易蛀蟲、秋葉變紅等特性的描述,也得到了現代科學不同程度的驗證或解釋。烏桕是連接中國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認知的一個生動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