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命名體系的起源與規(guī)則
歷史背景: 在2000年之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對同一臺風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如美國用女性名字,部分國家用編號),這造成了混亂。為了促進國際協(xié)調和防災減災,世界氣象組織(WMO)下屬的臺風委員會(成員包括14個國家和地區(qū):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決定建立統(tǒng)一的命名體系。
命名列表: 1997年,臺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每個成員提交
10個名字,組成一個包含
140個名字的循環(huán)列表。
循環(huán)使用: 名字按順序循環(huán)使用,年復一年。當一個臺風造成特別嚴重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通常指導致重大人員傷亡或經(jīng)濟損失),其名字會從列表中
退役(除名),由原提名成員提交一個新名字替代,以作紀念和警示。退役的名字不再用于未來的臺風命名。
命名原則: 名字通常需要:
- 易于發(fā)音: 便于不同語言使用者識別。
- 長度適中: 通常為2-3個音節(jié)。
- 無不良含義: 避免冒犯任何文化或宗教。
- 反映地區(qū)文化特色: 這是命名體系中最有趣的部分!各成員提交的名字往往體現(xiàn)了本國的文化、歷史、地理、動植物、神話傳說或美好愿望。
深入解析“韋帕”與“蘇拉”的文化故事
臺風“韋帕”(Wipha)
- 來源國: 泰國
- 泰語含義: “韋帕”是一個女性名字。
- 文化背景:
- 傳統(tǒng)習慣: 泰國在提交臺風名字時,傾向于使用美麗的女性名字。這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早期西方(尤其是美國)用女性名字命名颶風的傳統(tǒng)(盡管后來改為男女名交替使用)。泰國人認為女性名字聽起來比較柔和,希望能減輕人們對臺風的恐懼感。
- 美好愿望: 使用美麗的名字也寄托了希望臺風強度不要太大、破壞力不要過強的愿望。
- 泰國特色: “韋帕”是一個具有泰國本土特色的名字,體現(xiàn)了泰國文化中對女性美的欣賞。泰國提交的其他名字如“玫瑰”(Roke)、“山竹”(Mangkhut)、“暹芭”(Chaba)等也體現(xiàn)了其特色(花卉、水果、女性名)。
- “韋帕”的歷程: 2007年第12號超強臺風“韋帕”曾給中國東部沿海造成嚴重影響,但其名字并未退役,仍在列表中循環(huán)使用(最近一次使用是2019年)。
臺風“蘇拉”(Saola)
- 來源國: 越南
- 越南語含義: “蘇拉”指的是中南大羚,一種非常珍稀、神秘的牛科動物,1992年才在越南和老撾邊境的安南山脈中被科學界發(fā)現(xiàn)。
- 文化背景:
- 珍稀動物代表: 越南選擇用本國特有的、極度瀕危的珍稀動物“蘇拉”來命名臺風,意義深遠。
- 國家象征與自豪感: “蘇拉”的發(fā)現(xiàn)是越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標志,用其命名臺風體現(xiàn)了越南對本國獨特自然遺產(chǎn)的珍視和自豪感,也希望通過臺風名讓世界了解越南的珍稀物種。
- 保護意識: 使用瀕危物種的名字,也隱含著一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提醒人們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臺風是強大的自然力量,“蘇拉”是脆弱的自然瑰寶,兩者形成對比。
- 越南特色: 越南提交的其他名字如“山神”(Son Tinh,越南神話中的山神)、“利奇馬”(Lekima,一種水果)、“潭美”(Trami,一種花)等,體現(xiàn)了其文化(神話、動植物)。
- “蘇拉”的歷程: 2023年第9號超強臺風“蘇拉”路徑復雜多變,強度強,給中國華南沿海(尤其是廣東)和臺灣、菲律賓等地帶來嚴重風雨影響。由于其造成的巨大破壞,“蘇拉”這個名字在2024年初被臺風委員會正式宣布退役。越南將提交一個新的名字來替代它。
從命名體系看亞太文化萬花筒
臺風命名列表就像一個亞太地區(qū)文化的微型萬花筒:
- 中國: 提交的名字多來源于神話傳說(海神、風神、雷神、悟空、玉兔、海燕、杜鵑、電母、木蘭) 和星座(海馬)。早期名字如“龍王”、“海馬”等因造成嚴重災害已退役,由“白鹿”、“木蘭”等替代。這體現(xiàn)了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 中國香港/澳門: 提交的名字多為本地特色動植物、地標或美好詞匯(如榕樹、珊珊、玲玲、白海豚、蝴蝶、煙花、三巴、琵琶、瑪瑙、珊瑚)。
- 日本: 提交的名字多為星座名稱(如天秤、摩羯、天兔、北冕、鯨魚、圓規(guī)、蝎虎、天鴿、小熊、天鷹)。這體現(xiàn)了日本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
- 韓國: 提交的名字多為自然現(xiàn)象、動植物或具有美好寓意的詞匯(如飛燕、浣熊、天鵝、蒲公英、鲇魚、奧鹿、薔薇、格美、艾云尼、桃芝)。風格清新自然。
- 菲律賓: 提交的名字多為當?shù)啬行悦?/strong>(如丹娜絲、黑格比、盧碧、馬勒卡、塔拉斯、米雷、馬鞍、洛鞍、卡努、杰拉華)。風格直接明了。
- 美國(關島/密克羅尼西亞代表): 提交的名字多為當?shù)赝林Z言詞匯(如艾濤、環(huán)高、洛克、南瑪都、馬鞍、奧麥斯、古超、泰利、蘇力、萬宜)。體現(xiàn)了太平洋島嶼文化。
- 柬埔寨、老撾等: 提交的名字多為動植物或美好事物(如達維、康妮、娜基莉、科羅旺、納沙、榕樹、燦都、安比、羅莎、麗琵)。
演變與意義
性別平等: 早期命名以女性名為主,后來逐漸改為男女名交替出現(xiàn)(在列表中不嚴格按順序,但整體平衡)。這反映了社會觀念的進步。
除名機制的意義: 除名不僅是對災難的紀念,也是對防災減災工作的警示。新名字的加入也為命名體系注入了新鮮血液。
國際合作典范: 臺風命名體系是國際氣象合作和防災減災領域的一個成功典范。它超越了政治和文化差異,體現(xiàn)了共同應對自然災害挑戰(zhàn)的決心。
文化傳播窗口: 每一次臺風的命名和報道,都是亞太地區(qū)多元文化的一次微小傳播。一個簡單的名字背后,可能連接著泰國的浪漫、越南的珍稀動物、中國的古老神話、日本的星辰大海、太平洋島民的獨特語言...
結論
從“韋帕”到“蘇拉”,臺風的名字遠非簡單的代號。它們承載著亞太地區(qū)14個成員的文化基因、歷史記憶、自然認知和美好愿望。泰國的“韋帕”寄托了對溫和的期許,越南的“蘇拉”則是對國家珍寶的展示和對自然的敬畏。整個命名體系本身,就是一部國際合作的生動教材和亞太文化的精彩縮影。每個名字背后,都藏著一個值得講述的文化故事。當臺風的名字在新聞中響起,我們不僅聽到了風暴的預警,也聽到了亞太地區(qū)多元文化交織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