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被稱為“野雞冠花”,主要是因為它的花序形態與栽培的雞冠花(Celosia cristata)非常相似,但它是野生的,并且兩者同屬莧科青葙屬(Celosia),是近親。
以下是詳細解析:
名稱由來:“野雞冠花”
形態相似性: 青葙(Celosia argentea)和雞冠花(Celosia cristata)的花序都是密集的穗狀花序,形狀扁平、肉質,邊緣有時呈波狀,整體輪廓確實很像公雞的雞冠。
野生屬性: 青葙廣泛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荒野、路邊、田間、山坡,是典型的野生植物。而雞冠花則是經過長期人工選育栽培的觀賞花卉,花色更豐富(紅、黃、橙、紫等),花序更碩大、緊湊、形態變異更多(如球形、羽毛狀等)。
親緣關系: 兩者同科同屬,生物學關系很近,形態上自然有許多共同點。青葙可以說是雞冠花的“野生祖先”或近緣種。
因此,民間直觀地根據其花序形狀和野生特性,將青葙稱為“野雞冠花”或“土雞冠”。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形態特征全解析
花序:
- 類型: 頂生或腋生的穗狀花序。
- 形狀: 圓柱形或塔形(下部較寬,向上漸尖),有時略扁。與雞冠花寬扁、扇形、有明顯皺褶的“雞冠”狀不同,青葙的花序通常更細長、直立、呈塔狀或圓柱狀,結構相對疏松。
- 顏色: 初開時常呈粉白色或淡紫色,后期可能變為銀白色(因其種加詞 argentea 意為“銀白色的”,指其干枯后的花序顏色)。也有深紅色或紫紅色的品種/變種(如 Celosia argentea var. cristata,有時也被歸入雞冠花)。
- 結構: 由密集螺旋狀排列的小花組成。
花:
- 花被片: 每朵小花有5枚干膜質、有光澤的花被片。花被片披針形,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常呈白色、粉紅色或淡紫色。
- 雄蕊: 5枚。花絲下部合生成杯狀(這是莧科的特征之一),花藥紫紅色或黃色。
- 雌蕊: 柱頭2-3裂,子房上位。
- 苞片和小苞片: 每朵小花基部有3枚苞片(其中1枚較大,2枚較小)和2枚小苞片(舟狀,頂端有長芒尖)。這些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質,有光澤,宿存(不脫落),是構成花序獨特外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葉片:
- 排列: 互生。
- 形狀: 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有時也呈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少數情況下葉片較寬。
- 葉尖: 通常漸尖或急尖。
- 葉基: 漸狹成葉柄。
- 葉緣: 全緣(無鋸齒)。
- 葉脈: 主脈明顯,側脈在兩面均稍凸起。
- 大小: 長5-8厘米,寬1-3厘米是常見范圍,但可能有變化。
- 顏色: 綠色。
莖:
- 形態: 直立,圓柱形或有棱。
- 分枝: 通常有分枝。
- 顏色: 綠色或帶紫色條紋。
- 高度: 植株高度變化較大,通常在30厘米到1米之間,在適宜條件下可更高。
果實:
- 類型: 胞果(莧科典型果實,果皮薄而脆,包裹著種子)。
- 形狀: 卵形。
- 特點: 成熟時蓋裂(頂部像蓋子一樣開裂)。
- 宿存: 包裹在宿存的花被片和苞片內。整個花序干枯后呈銀白色,胞果藏于其中。
種子:
- 形狀: 腎狀圓形,略扁。
- 顏色: 黑色,有光澤。
- 大小: 直徑約1-1.5毫米。
- 特點: 種子就是著名的中藥“青葙子”。數量極多。
總結關鍵特征:
- 花序: 頂生或腋生,塔形或圓柱形穗狀花序,初粉白/淡紫,后可能變銀白,結構相對疏松。
- 花被片: 5枚,干膜質,披針形,白/粉紅/淡紫。
- 苞片: 3大苞片 + 2小苞片(舟狀,有長芒尖),干膜質有光澤,宿存。
- 葉片: 互生,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全緣。
- 莖: 直立,常有分枝。
- 果實: 胞果,卵形,蓋裂,藏于宿存花被和苞片內。
- 種子: 腎狀圓形,黑色有光澤(青葙子)。
與雞冠花的主要形態區別:
特征
青葙 (野雞冠花)
雞冠花 (栽培種)
花序形狀
塔形、圓柱形,較細長、直立、結構較疏松
扇形、扁平的雞冠狀,寬大、肥厚、皺褶明顯、結構緊密
花序顏色
常見
粉白、淡紫、銀白
常見
鮮紅、紫紅、橙黃、黃、白等,色彩鮮艷豐富
野生性
野生,適應性廣
人工栽培,園藝觀賞品種
葉片
通常較窄(披針形為主)
通常較寬(卵形、卵狀披針形為主)
普遍性
常見雜草
常見觀賞花卉
總而言之,青葙因其與栽培雞冠花高度相似的穗狀花序形態(尤其是苞片和花被片的特征)以及野生屬性,在民間獲得了“野雞冠花”這一形象而貼切的俗稱。通過觀察其塔狀/圓柱狀花序(非典型扁平雞冠狀)、較窄的披針形葉片、粉白/淡紫的花序顏色以及宿存苞片上的長芒尖等特征,可以準確識別青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