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赤潮最直觀、最顯著的表現入手,層層深入,探尋它如何深刻影響甚至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況:
赤潮的核心表現
海水變色:
- 最顯著標志: 海水顏色異常改變,如紅色、褐色、綠色、黃色、橙色、粉紅色甚至紫色等。
- 原因: 特定種類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類)在短時間內爆發性增殖,其細胞本身含有的色素(葉綠素a、類胡蘿卜素、藻膽蛋白等)濃度極高,改變了水體的光學特性。
- 意義: 這是赤潮發生最直觀的預警信號,標志著水體中藻類生物量已遠超正常水平。
高密度藻細胞:
- 核心特征: 單位體積海水中的藻類細胞數量異常激增。正常水體藻類密度通常在每毫升幾百到幾千個細胞,而赤潮發生時可達每毫升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個細胞。
- 原因: 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如富營養化、水溫升高、光照充足、水文條件穩定等),某些藻類種群獲得競爭優勢,快速繁殖。
- 意義: 高密度是引發后續一系列生態效應的物理基礎。
藻類聚集與粘液:
- 表現: 大量藻細胞聚集在水體表層或特定水層,形成“藻華”或“藻毯”。許多赤潮藻會分泌粘液或胞外多糖。
- 結果: 水體表面可能形成泡沫、油膜狀或粘稠的漂浮物,水質變得渾濁粘稠。
- 意義: 粘液和聚集狀態直接影響其他生物的物理接觸和生存空間。
水體理化性質改變:
- pH值波動: 藻類光合作用大量消耗CO?,導致水體pH值顯著升高(堿性增強);夜間呼吸作用則釋放CO?,使pH值降低。這種劇烈波動對許多生物有壓力。
- 溶解氧劇變: 白天光合作用產氧,溶解氧可能過飽和;夜間呼吸作用和藻類死亡后的分解過程則大量消耗溶解氧,導致水體嚴重缺氧甚至無氧。
- 透明度降低: 高密度藻細胞和粘液使水體渾濁,透光性急劇下降。
赤潮表現與海洋生物生存狀況的密切聯系
這些看似表面的表現,直接或間接地對海洋生物造成致命威脅:
高密度藻細胞與物理損害/窒息:
- 堵塞鰓部: 魚類、貝類(如牡蠣、蛤蜊、扇貝)等呼吸時,高密度的藻細胞會堵塞它們的鰓絲,阻礙氣體交換(氧氣攝入和二氧化碳排出),導致物理性窒息死亡。粘液的存在加劇了這種堵塞。
- 包裹與粘附: 粘液會包裹住小型浮游動物、魚卵、仔魚以及其他小型生物,限制它們的活動、攝食和呼吸,最終導致死亡。珊瑚也可能被粘液覆蓋,阻礙其攝食和共生藻的光合作用。
藻毒素的直接毒殺作用:
- 多種毒素: 許多引發赤潮的藻類(如甲藻中的Karenia, Alexandrium;硅藻中的Pseudo-nitzschia;藍藻等)能產生多種強效生物毒素(如麻痹性貝毒PSP、神經性貝毒NSP、腹瀉性貝毒DSP、失憶性貝毒ASP、西加魚毒CFP、雪卡毒素、藍藻毒素等)。
- 直接致死: 魚類、海洋哺乳動物(海豚、海牛、鯨)、海鳥等直接接觸或攝食含毒素的藻類或水體后,毒素會攻擊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導致快速癱瘓、呼吸衰竭、死亡。大規模海洋生物擱淺事件常與此有關。
- 貝類富集與人類風險: 濾食性貝類(牡蠣、貽貝、蛤蜊等)攝食有毒藻類后,毒素會在其體內富集,雖不一定致死貝類,但會通過食物鏈威脅食用這些貝類的人類健康。
溶解氧耗竭(缺氧/無氧)的窒息威脅:
- 夜間與分解期: 如前所述,夜間藻類呼吸作用和死亡藻類被細菌分解的過程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
- 大規模窒息: 當溶解氧降至極低水平(缺氧)或完全耗盡(無氧)時,幾乎所有需氧生物(魚類、甲殼類、貝類、底棲生物等)都會因窒息而死亡。這是造成養殖場魚類“翻塘”和近海底層生物大規模死亡(形成“死亡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即使生物試圖逃離,低氧水團的范圍和移動速度也可能使其無法逃脫。
光照與食物鏈基礎破壞:
- 透明度降低: 渾濁的水體阻礙光線透入,使下層水體光照不足。
- 影響光合作用: 除了赤潮藻本身,其他有益浮游植物和大型海草、海藻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導致初級生產力下降。
- 破壞食物鏈基礎: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網的基礎。赤潮藻雖然生物量巨大,但許多種類(尤其是有毒種類)營養價值低或難以被浮游動物攝食消化。這導致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浮游動物數量減少或營養不良,進而影響以此為食的魚類、貝類等更高營養級生物的生存和生長,破壞整個海洋食物鏈的穩定性和生產力。魚卵和仔魚因缺乏合適的餌料而死亡率增高。
水質惡化與生理脅迫:
- pH劇烈波動: 對許多海洋生物(尤其是貝類、甲殼類、珊瑚等鈣化生物)造成生理脅迫,影響其滲透調節、鈣化(形成貝殼、骨骼)和能量代謝。
- 氨氮等有害物質積累: 在缺氧條件下,有機物厭氧分解會產生硫化氫、氨等有毒物質,進一步毒害生物。
總結:從表現到生存危機
- 海水變色和高密度藻細胞是赤潮發生的警報,其背后是生態系統失衡的開始。
- 粘液和聚集直接導致物理性窒息和機械損傷。
- 藻毒素是高效的化學武器,直接毒殺多種海洋生物。
- 溶解氧劇變(尤其是夜間和分解期的耗竭) 是造成大規模生物窒息死亡的元兇。
- 水體渾濁和理化性質惡化破壞棲息環境,抑制其他初級生產者,擾亂食物鏈基礎,對生物造成慢性生理脅迫。
因此,赤潮的每一種顯著表現,都對應著一種或多種對海洋生物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機制。這些機制往往協同作用,在短時間內對局部海域的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漁業資源損失、養殖業崩潰,并通過食物鏈放大效應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理解這些表現與生存狀況的聯系,是預警、監測和減輕赤潮災害的關鍵。